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林集團融入“國之大者”、加快戰略轉型的關鍵之年。近日,《國資報告》2023年第1期刊發了對中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余紅輝的個人專訪?,F將全文分享如下:
尋求企業發展方向與國家戰略之間的有效結合,是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共同追求。不過,要把宏大戰略需求轉化為具體生產力,必然受企業戰略研判能力、干事創業環境、內控管理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實踐中一有偏差往往會事與愿違,甚至會南轅北轍。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作為我國林業行業的唯一一家中央企業,中林集團本應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然而,過去一段時間,由于盲目追求規??焖贁U張,中林集團將更多精力放在木材貿易端,寄望于短貸長投,導致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企業發展陷入困境。
2021年底,根據國務院國資委人事調整安排,余紅輝出任中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此后,在新一屆黨委班子的帶領下,中林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緊緊抓住國家部署“雙碳”戰略的歷史機遇期,確立了“成為國內最大碳匯經營實體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要運營平臺”的戰略目標,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推動重塑“新中林”的市場形象。
一年來,中林集團“突圍之道”是什么?新時代新征程上,如何把企業新的戰略目標順暢地轉化為生產力、競爭力?日前,在接受《國資報告》專訪時,余紅輝提出,林業一手托著鄉村振興,一手托著高質量發展,在中林集團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只有以全力提高我國5億林農的收入為立足點、出發點,才能行穩致遠、基業長青。“工作中,我們堅持系統思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科學規劃布局各項業務,以經營大規模森林資源為基礎,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國家‘雙碳’戰略的迫切需求,聚焦最先進的要素資源,去解決那些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
余紅輝說,經過一年的努力,中林集團發展路徑更加清晰,新發展格局下的產業基礎逐步成形,企業形象和干部員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重慶儲備林:助力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探索鄉村振興“重慶儲備林”模式。
《國資報告》:2021年年底,中林集團的發展出現了困難。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您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余紅輝:實際上,林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意義。林業的“木本糧油”“生物質能源”“林下經濟”“森林碳匯”等延伸產業,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資源安全、能源安全這“四大安全”領域,以及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保障、兜底作用。
作為林業“國家隊”,一段時間以來,中林集團在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沒有找準切入點、結合點,經營決策上滑向“短貸長投”的歧路,企業發展陷入了階段性困局。首先,林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是一個需要歷史耐心的行業。中林集團底子薄、注冊資本金少,但又追求速度規模,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從資產端獲取資本,而是從貿易端獲取資金進行“短貸長投”,導致資金沉淀為港口、林地資產,在“快速做大”的同時企業現金流壓力不斷加劇。其次,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林業發展沒有跟上現代產業的發展步伐,一定程度存在“有林無業”的問題。我來到中林后,發現種子種苗、林業機械、林業工程、林業化肥等大部分營林造林環節都是支出項,雖然中林有自己專業的營林造林隊伍、種子種苗優勢、專業化施工能力,但長期的產業思維缺失,讓這些本該產生利潤的“收入項”都變成了“支出項”。利潤是抵抗風險的支柱,利潤沒了風險一定會來。
《國資報告》:找到企業問題的癥結之后,中林集團采取了怎樣的治標之方、治本之策?
余紅輝:我認為,中林集團改革突圍的成功密碼,在于找到了正確價值取向和發展戰略,通過戰略轉型重新贏得出資人信心、金融機構信心、市場信心。
中林集團戰略轉型的邏輯起點是習近平總書記重新定義了森林的價值。2022年3月,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四庫”的重要論述,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林業具有不可比擬的“碳匯”優勢、“向森林要食物”潛力巨大,林業在促進鄉村振興、增進民生福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梢哉f,這徹底打開了林業的發展空間,也給中林集團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基于對森林“四庫”的系統思考,我們重新定位中林集團的戰略價值,提出了新的戰略目標,即打造國內最大碳匯經營實體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要運營平臺,從而打開了中林通向未來的寬闊道路。
千島湖:以魚護水、以水養魚、以漁富民的“千島湖模式”。
《國資報告》:在新的戰略定位指引下,中林集團如何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余紅輝:我們提出了“四個大規模”的實施路徑。
首先是大規模引入權益性資本。中林集團底子薄,要實現戰略轉型,資金從哪里來,只有靠市場機制、靠盤活自身優質資源。我們拿出廣東雷州半島的近百萬畝人工速生林,聯合中國國新、杭州市政府共同設立首期權益資本超過350億元的國家綠色發展“雙碳”平臺。“雙碳”平臺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我們正在以未來600億元權益資本的規劃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資金進來后,要引入國家政策性銀行長期低息貸款,大規模承擔國家儲備林建設任務,把廣大林農手中的林地價值體現出來,以此來及時增加林農收入。我們通過專業化運營,從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能力三個方向,全面提升中國森林的碳庫效益。
其次是大規模引入稀缺性資源。傳統林業企業為什么發展不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以經營大規模森林資源為支撐”。森林資源是林業碳匯的本底資源,據測算,到2060年前碳中和之際,我國每年仍然有約20億~30億噸溫室氣體需要通過負排工具進行中和,因此發揮森林“碳庫”儲量和碳匯增量的壓艙石作用意義重大,這其中我們所掌握的稀缺森林資源規模是核心關鍵。
再次是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我們知道,森林既是碳匯,也可能是碳源。森林的死亡分解又可能將儲存的碳重新釋放到大氣中。竹木資源停留在地球表面時間越長,固碳作用越持久。因此我們在固碳端引入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全面布局竹纏繞復合材料、重型木結構、生物質能源開發與利用、菌草等創新性低碳產業,加快打造現代林業低碳產業鏈。以竹纏繞為例,我國每年有1.1億噸的竹資源被閑置,如果把這些閑置竹子充分利用起來,做成1億噸以上的竹纏繞產品,每年可以減少碳排放4.48億噸,這個數字是我國每年碳排放總量的4.5%左右。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竹藤大會發出了“以竹代塑”倡議,這是對我們的巨大鼓舞,我們立志將竹纏繞復合材料做大做強做好,推動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混凝土,讓竹子成為中國減碳固碳新名片。目前,我們已經開發出竹纏繞復合管、竹纏繞管廊、竹纏繞整體組合式房屋、竹纏繞高鐵車廂等產品,竹纏繞管道已經成功應用于我國小浪底引黃工程,竹纏繞復合管布局于浙江、新疆、黑龍江、湖北、山東等十余省市區的供水、排水、農田灌溉工程。再比如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關注的巨菌草,可以在鹽堿地、戈壁地、沙地生長,具備強大的生態修復能力,還可以制作成人造板、紙漿、飼料等,被稱為“幸福草”“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我們成功引進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團隊,以“基地+園區”的模式在云南首期種植2.5萬畝,并制作出中國第一批“菌草人造板”。在剛剛與山西簽署的一系列協議中,我們將在黃河兩岸大面積種植巨菌草,充分發揮其固沙、擴綠的生物特性,為黃河生態治理作出貢獻。
最后是大規模引進高端人才。人才是發展的基礎。我跟林占熺先生交流時,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菌草行業始終沒有大規模發展起來?為什么社會資本不進入?”我回答他,主要是因為人力資本還沒有進入。菌草行業目前還是以農民種植為主,以往的做法就是靠國家補貼,但補貼能補貼出專業化管理和優質種子種苗嗎?一個產業的發展壯大,必須有頭雁的引領。這個時候就應該充分發揮央企聚集資本、資源特別是聚集人才的優勢,把競爭力、創造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構建起來。
2021年年底以來,集團全系統引進各類人才1100余人。集團總部通過社會公開招聘共引進人才103人,其中中高級管理人員55人。下屬單位中國林產品集團有限公司戰略性引進竹纏繞團隊63人,中國林產工業有限公司引入菌草產業團隊、林產加工團隊440余人,逐步夯實了適應新戰略發展要求的人才儲備。
竹纏繞復合材料:落實“以竹代塑”倡議,竹纏繞技術應用于小浪底工程等重大國家戰略。
《國資報告》:中林集團提出新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路徑之后,推進情況怎么樣?未來要達成怎樣的目標?
余紅輝:中林集團新的戰略定位,很快得到了金融機構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共鳴,產業布局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些新技術、利好政策和林業創新產業開始主動向中林集團集聚。我們時不我待加快產業布局,提出了“四個搶占”:搶占資源制高點、搶占政策示范點、搶占技術制高點、搶占賽道關鍵點。
首先搶占資源制高點,我們爭取到了作為主要實施平臺,與國家林草局、國開行共同承擔國儲林戰略的寶貴機會,進行科學擴綠。目前我們已經與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十四省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逾1.9億畝,完成簽約超過8000萬畝。我們的目標是未來為國家經營和管理4.5億畝林地,年貢獻森林碳匯約5億噸。其次搶占政策示范點,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市場都是政策驅動出來的市場,中林集團要把若干政策疊加的示范點搶在手里。比如,有關部委在支持中林集團作為試點推動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計量。之前一棵樹的生長期是不計算收益的,只有在砍掉時才能計算費用,一旦按照國際慣例推動生物資產計量,林地資產的整體價值將會反映在每年的國有資本增值上,我們南方一畝地的年收入大約400元,加上碳匯收入會更高,這將有力提高人們造林的積極性。再次搶占技術制高點,我們努力用最先進的要素資本來解決長期制約林業發展的頑瘴痼疾。最后是搶占“雙碳”賽道關鍵點。我認為第一個就是推動“科學擴綠”理念實踐落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科學推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我們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合作,共同將美麗中國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科學擴綠”,一改過去憑“個人偏好”“經驗范圍”種樹的習慣,通過對“造林的特點、樹種習性、樹與樹關系、樹與鳥類、動物關系”的系統研究來解決種什么樹的問題。第二個是推動構建森林碳匯方法學體系。碳市場的制高點在于標準,我們與清華大學張希良團隊共同推進森林碳匯方法學研究,與國家林草局共建林草碳匯研究院,就是要建立起全球自愿交易體系中的中國標準。前不久,中林集團與中信證券簽署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碳匯大宗交易協議,完成了碳金融版圖的第一塊拼圖。第三個是推動構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認證體系。廣大農民是生態產品的主要供給者,但是他們的收入并沒有得到公允的體現,更多的利潤被中間環節盤剝,究其原因是沒有信用背書。所以我們設計開發了“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管理信息服務系統”,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對生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追溯、不可篡改,讓造假者的成本高于其收益,從根本上提高初級產品供給者的收入。第四個是尋找松材線蟲病的綜合解決方案。松材線蟲病是我國目前最為嚴重的林業災害之一,我們在重慶梁平區試點2萬畝松材線蟲病防治與馬尾松帶狀改培,從源頭上解決松材線蟲病威脅,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與國家儲備林相結合的突破性改革試點。
菌草:充分發揮菌草生態治理功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國資報告》:中央企業自身發展要融入到國家戰略、社會需求之中。中林集團在新的戰略目標落地的過程中,如何推進這一融合發展進程?
余紅輝:中央企業應該是國家戰略部署的推動者和產業升級改造的領軍人,我們的價值應該體現在其他經濟體做不了、不愿意做,但對于國家社會意義重大的事情上。一年來,從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山西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到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國儲林建設,我們所有的戰略布局都是緊跟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而進行的。
比如,我們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林業是一個與農業、農村、農民息息相關的產業,我國超過40億畝林地關聯著1億農戶、5億多農民。我們始終堅持“以林富農”的發展理念,在推動國儲林建設中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以重慶儲備林項目為例,我們探索出“林地流轉、勞務用工、采伐分成、產業帶動”四條致富路徑,累計為林農支付費用約8.7億元,帶動近13.8萬農戶增收。據測算,重慶1200萬畝儲備林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為項目區林農增加直接收入約18.5億元,涉及林農約73萬戶。我們在福建國家儲備林項目中,實現了國內首例“國儲林+林票”收儲模式,每年帶動5萬戶林農增收2億元。
再比如,我們積極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我們充分利用貧瘠山區大規模推進油茶產業發展,采用基地+園區模式,將油茶項目納入國儲林規劃,解決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在貴州、湖南、江西等地布局油茶超過2500萬畝。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讓中林集團在推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中掌握了歷史主動。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前進號角。二十大報告第十部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們部署了非常明確的發展任務。未來五年,是中林集團勇立潮頭、解答時代命題的五年,我們將永葆“為國家儲材、為林農造福”的企業使命,努力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林農富的林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積極貢獻中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