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標志著向習近平主席2020年9月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邁出了重要一步。
碳市場允許納入企業開展碳配額交易,從而激勵企業以最低的成本實現碳減排。在碳市場中,面臨更高減排成本的企業可以向有配額盈余的企業購買碳配額,也可以從與碳市場連接的“抵消”市場中購買自愿減排量抵扣配額。碳市場的設立將鼓勵減排成本較低的企業減少排放、產生配額盈余出售,從而獲得收益。因此,碳市場有望幫助高排放行業進行生產技術升級換代,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并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能力。同時,抵消市場則可通過為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減排活動提供資金,促進生態碳匯增加。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與歐盟碳市場和美國加州碳市場等發達地區的碳市場設計相比,中國的全國碳市場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中國國情。全國碳市場的突出特點之一是,其最初只覆蓋了火力發電部門;當體系成熟之后,碳市場預計將擴大覆蓋到其它主要的排放密集型行業,包括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碳市場在火電部門的成功運行,將會對未來覆蓋多個行業的碳市場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的火電部門每年排放約45億噸的二氧化碳,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40%。電力行業中主要的市場主體是國有企業,超過70%的發電量來自于國有企業,僅五大發電集團就擁有了超過一半的燃煤發電容量。因此,碳市場應該充分調動國有企業在電力行業的優勢。
首先,國有企業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秉持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在價值,因此內部能夠建立更嚴格的碳排放報告和配額履約的合規標準。正如國有企業的監管部門國資委要求,國有企業必須 “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國有企業參與碳市場交易有助于支持建立準確報告和披露碳排放數據的標準體系,形成及時、足額履約的市場規范,為碳市場的健康運行創造堅實基礎。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其次,在碳市場提供碳價信號的條件下,國有企業有能力進行長期投資規劃,這對于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非常關鍵。與私營部門相比,國有企業更能接受投資回報期較長的項目,而這樣的項目在低碳領域的投資中十分常見。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三峽工程——它涉及了巨額的初始投資,建設也跨時多年。但在建成之后,三峽工程顯現其具有長期盈利能力,并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三峽工程完工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成功地復制了這一模式,又建造了四個千萬千瓦級水電站。同樣地,國有企業在建設核電站、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長距離輸電通道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對于中國實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的目標至關重要。
碳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發。研發活動的特質要求投資者對大規模、長回報周期的投資保有耐心。因此,國有企業一直是中國創新生態的重要參與者。許多央企已經建立了科研機構,以加快新型低碳技術的開發和部署,支持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最后,國有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碳市場所創造的新商業機會促進共同繁榮。例如,抵消市場將會帶來對自愿減排信用的大量新增需求,這些自愿減排信用在中國被稱為“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我們預計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將在未來成為CCER的主要供應來源,大幅提升林業部門的價值。由于中國的大部分林地都是國有或集體所有,國有企業參與碳市場將能帶動這一增值為全社會共享。
中國林業集團公司作為一家中央企業,也是中國最大的林業企業,已經宣布了頗具雄心的大規模新增造林項目規劃。這些造林項目的收入將提升當地農村社群的福利。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以來,實現共同富裕一直是國有企業一項重要的社會責任。
中國的全國碳市場采用基于市場的碳定價政策,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交易機制。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支柱,可以支持、推動中國碳市場穩步向前發展。